在解體齒輪泵或清洗零部件后,應遵循泵的使用維護說明書,按照《設備檢修作業規程》進行細致的檢查、測量和組裝。拆卸和回裝過程中,需嚴密監控各間隙尺寸,確保記錄準確無誤。檢修完成后,應確保設備狀態良好,各零部件及配合精度均達標。
R35/50 FL-Z-R-SO齒輪泵RICKMEIER齒輪泵的拆卸步驟如下:
首先拆下聯軸器,隨后依次拆卸后端蓋、前端蓋及其內部的填料密封或機械密封,最后再拆下齒輪、齒輪軸和軸承。
拆卸完成后,需對各零部件及配合間隙進行仔細檢查和調整。殼體兩端面的粗糙度應控制在3.2μm以內,兩孔軸心線的平行度和對兩端面的垂直度公差值不得低于IT6級,殼體內孔的圓柱度公差值則應在0.02~0.03mm/100mm范圍內。
此外,還需對齒輪進行檢查,確保齒輪與軸的配合恰當,齒輪兩端面與軸孔中心線或軸中心線的垂直度符合要求。同時,要檢查兩齒輪的寬度是否一致,單個齒輪的寬度誤差不得超過0.05mm/100mm,兩齒輪軸線間的平行度值也需嚴格控制。
R35/50 FL-Z-R-SO齒輪泵RICKMEIER齒輪嚙合的頂間隙和側間隙是檢查的重點,可采用壓鉛法進行測量。頂間隙應控制在(0.2~0.3)m(m為模數)范圍內,側間隙則應參照表1的規定執行。通過這些細致的檢查和調整,可以確保齒輪泵經過檢修后能夠恢復正常運轉,延長使用壽命。
操作方法:在測量齒輪嚙合的頂間隙和側間隙時,可采用壓鉛法。首先,將直徑為頂間隙C的1.25至1.5倍的軟鉛絲或熔斷絲用油脂粘在齒輪上,確保鉛絲長度不短于5個齒距。然后,使齒輪轉動,擠壓后的軟鉛絲會變偏,其厚度即為實際的頂間隙和側間隙值。這個值可以用千分尺或游標卡尺進行精確測量。但需注意,在采用壓鉛法測量時,應確保相關緊固件已固定好,以防止齒輪產生位移。
同時,齒輪嚙合接觸的檢查也非常重要。清洗干凈兩傳動齒輪、軸承、泵殼體等部件后,用干布抹干兩齒輪嚙合面。在小齒輪的嚙合面上涂上一層薄薄的紅丹油,然后回裝兩齒輪及端蓋。按工作轉動方向慢慢轉動齒輪泵數圈后,再拆卸泵端蓋取出兩齒輪軸。檢查時,齒輪嚙合接觸斑點應均勻,其接觸面積沿齒長不小于70%,沿齒高不少于50%。
此外,齒輪與殼體及齒輪與泵蓋間隙的調整也是關鍵步驟。齒頂與殼體壁及齒輪端面與端蓋之間的間隙必須符合規范。間隙過大可能導致液體內泄漏量增加,而間隙過小則可能使齒輪在轉動時與泵體殼壁或泵蓋端面發生磨損。因此,在檢修過程中必須仔細檢查這兩方面的間隙。
對于齒輪與殼體的徑向間隙,可以用塞尺進行檢查,其間隙值應控制在0.15至0.25毫米范圍內,但必須大于軸頸在軸瓦的徑向間隙。而齒輪端面與端蓋的軸向間隙則可以用壓鉛法進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