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生命科學、分析科學、農業科學、醫學、藥物學等領域的研究范式迎來性變革。AI 與先進傳感、分析檢測、量子等技術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性的科學發現、技術突破以及儀器創新成果。
為促進學科發展、加速技術革新與成果轉化,由現代科學儀器網主辦,北京中儀宇盛科技有限公司、廣州譜臨晟科技有限公司及《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協辦的第二十三屆現代科學儀器前沿技術研討會及展示會(FTMSI 2025),于2025年7月5日在北京盛大開幕。來自分析測試行業近150位專家、學者及企業負責人等出席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得到了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所(北京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的大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清華大學李景虹院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關亞風研究員、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汪正范研究員、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尹碧桃副秘書長作為嘉賓出席了本次會議。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尹洧研究員和王培龍研究員共同主持了本次會議,現代科學儀器網胡柏順研究員致開幕辭。
胡柏順研究員講道,本屆會議以"生命科學儀器的創新與發展"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驅動下的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的范式變革與技術創新。他指出當前學科交叉融合正催生重大科學發現和儀器創新成果。現代科學儀器網作為會議主辦方,三十年來已舉辦二十余屆研討會,始終秉持"薈萃全球信息,評價世界儀器"的宗旨,推動我國儀器技術進步。會議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臺,促進我國儀器技術創新發展。
胡柏順研究員在致辭中回顧了我國科學儀器發展歷程,并向以王大珩院士為代表的先驅者致敬。值此王大珩誕辰110周年之際,本屆會議特設專題學術報告會紀念王大珩院士的杰出貢獻。此外,胡柏順研究員還呼吁政產學研用資各界深化合作,寄語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擔使命,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開辟新賽道,助力我國科學儀器事業邁向國際前沿。
大會報告
本次會議匯聚了眾多專家,圍繞前沿科學領域展開深入探討。報告內容涵蓋高通量毒理學、智能生物分析化學、醫療裝備發展、空間站探測儀器、創新型質譜技術、生物樣本快速分析、多組學平臺、原子光譜技術、紅外光譜應用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等多方面內容,展示了生命科學儀器在多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創新應用。專家們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與技術進展,展示了各領域在環境監測、生命健康、航天科學等方向的應用前景與挑戰,為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與方向。
江桂斌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 “高通量多功能成組毒理學" 系統的研制背景、技術路徑及應用,強調了在化學毒理學研究中,通過高通量篩選技術和多靶點細胞效應模型,提升毒理學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報告提到團隊在相關技術上的研究進展,以及與國內外機構的合作情況,展示了該領域在環境監測、食品安全和健康評估中的應用前景。
李景虹院士在報告中強調了智能生物分析化學在生命健康領域的關鍵作用,指出 AI 技術與生物分析的結合為生命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范式。他提到,分析化學在生命科學研究中面臨更高的要求,需要發展更精準的檢測技術和高效利用大數據與 AI 技術。近年來,單細胞、單分子檢測技術迅速發展,如納米熒光、納米孔技術、量子計算、高分辨顯微鏡等,為分子水平分析提供了更高時空分辨率和靈敏度,但也產生了大量生物數據,需要 AI 技術進行處理。他介紹了團隊在單細胞檢測、高靈敏度成像技術和藥物遞送系統中的創新工作,展示了如何通過 AI 和納米技術提升生物分析的分辨率和靈敏度,同時也強調了儀器技術如表面等離激光共振技術在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報告展示了AI與生物分析結合的廣闊前景,為生命健康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報告指出,全球醫療器械市場增長穩定,美國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已成為二大市場。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取得顯著進步,但仍存在上游零部件等短板。報告還介紹了醫學影像、放射治療、手術機器人等八大領域的發展趨勢,強調人工智能、數據融合等新技術的重要性。我國正通過產學研醫用融合創新體系推動醫療裝備高質量發展,但仍需加強原始創新、協同攻關和監管體系建設。
關亞風研究員的報告詳細介紹了我國在空間站和深空著陸探測原位氣相色譜儀方面的研究進展。報告從科學意義出發,闡述了深空探測對人類探索生命起源和宇宙奧秘的重要性,同時對比了國內外相關設備的性能和特點。我國的空間站氣相色譜儀在重量、功耗和抗衰性能等方面表現出色,采用了熱導檢測器等創新設計,滿足了空間站有機物分析的需求。此外,報告還涉及了深空探測設備面臨的溫度環境和結構設計挑戰,以及質子轉移反應質譜儀在新污染物檢測中的應用。這些研究為我國航天科學和環境監測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段憶翔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創新型質譜儀器的研發及其在新型污染物分析中的應用。他詳細闡述了質子轉移反應質譜(PTR-TOF MS)和試劑離子可切換電離源-飛行時間質譜技術的原理、優勢及其在環境檢測、醫療診斷等領域的應用。該儀器具有高靈敏度、快速響應、低耗材等特點,可實現無標樣定量分析,且不受空氣組分干擾。報告還展示了其在檢測揮發性有機物、抗生素、激素等新污染物方面的優異性能,以及在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和醫療檢測中的實際應用案例,體現了該技術在環境和健康領域的廣闊前景。
周江教授的報告聚焦質譜技術在生物樣本快速靈敏分析中的應用與挑戰。他首先概述了質譜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和多化合物同步檢測的優勢,以及在化學、生物、藥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針對生物樣本檢測中色譜分離耗時長、前處理復雜等問題,周教授團隊探索了新型離子源技術和磁性功能化探針,顯著縮短了檢測時間并簡化了流程。并通過兩個典型案例——麻醉劑的血藥濃度實時監測(檢出限5 ng/mL,全程2分鐘)和DNA甲基化快速檢測(無需液相色譜),展示了原位質譜在臨床監測和表觀遺傳學中的潛力。團隊進一步開發的FSP-PITC磁性探針將氨基酸衍生化反應從數小時縮短至10分鐘,結合乙腈萃取法跳過蛋白沉淀步驟,實現了生物樣本的超快速前處理。這些創新為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檢測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
報告重點介紹了華大智造在基因測序技術及應用領域的最新進展。華大智造通過自主研發的DNB測序技術和單分子納米孔測序技術,開發了高通量、低成本的測序儀,并形成了從桌面化到大型化的全系列測序設備。同時,華大制造還打造了智能化實驗室系統,實現從樣本處理到報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動化。此外,華大智造的多組學平臺已在科研、臨床、公共衛生、農業、法庭科學等領域廣泛應用,推動了生命科學的多維度發展。倪培相強調,華大智造將繼續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助力生命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
祖文川研究員在報告中指出,液體陰極輝光放電微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原子光譜分析方法,具有多元素同時測定、低功率、便攜性強、成本低等優點,特別適合野外現場分析。報告強調,該技術在重金屬和新型污染物元素的檢測中表現出色,能夠滿足水環境現場監測的需求。通過與傳統分析技術相比,該技術在檢測效率和靈敏度上有顯著提升,為水環境監測提供了一種高效、靈敏的現場分析工具。
孫素琴教授的報告介紹了紅外光譜在“宏觀組學"領域的應用。她指出紅外光譜具有無需標記、快速無損檢測等優點,可用于分析復雜體系如中藥、植物藥等的整體成分和相互作用。通過經典紅外光譜、二階導數紅外光譜和二維相關光譜等方法,可以實現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和指紋特征分析。報告還提到紅外光譜在植物分類、藥材鑒定、生長年限判斷等方面的應用,并強調了宏觀組學與微觀組學結合的重要性。最后,孫教授強調,中藥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文化,它所具有的整體性、復雜性和異變性與紅外光譜學的表征功能相符合。紅外光譜學能夠以低成本獲取海量數據,并通過云計算和相關應用進行深入分析和利用,呼吁業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動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馮先進研究員在報告中全面闡述了稀土元素的重要作用及其分析技術的進展。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ⅢB族的17種元素,因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在現代工業、軍事、航空航天、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其在地殼中并不稀少,但因分布分散和開采難度大而得名“稀土"。中國作為全球稀土資源儲量和產量最大的國家,不僅在資源供應上占據主導地位,還在分析技術方面處于水平,從早期的簡單化學分析到現代的高分辨光譜分析技術,檢測精度和效率顯著提高,如北京大學徐光憲先生發明的串級萃取理論,為稀土分離和提純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此外,中國建立了完善的稀土標準體系,涵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有力推動了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總體而言,稀土元素在現代科技和工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憑借其豐富的資源、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標準體系,在全球稀土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為全球稀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科學的旗幟 永恒的豐碑——紀念王大珩院士誕辰110周年專題學術報告會
紀念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院士作為杰出科學家、教育家和戰略科學家,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為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光學人才培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本次紀念專題學術報告會上,金國藩院士,劉文清院士,原中科院財務計劃局局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榮譽理事長閆成德老師,胡柏順研究員圍繞王大珩院士的科研成就、教育理念以及其對科學儀器領域發展的深遠影響,通過書面發言、視頻發言以及現場緬懷的方式展開了深入探討。
金國藩院士回顧了王大珩先生對中國科技事業的貢獻。王大珩先生是我國杰出的科學家,是“863計劃"的倡導人之一,也是“兩彈一星"功臣。他多次參與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提出多項重要建議,親手創建了一批科研院所,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家。他高度重視科學儀器的重要性,將其比作“蛟龍的眼睛",并積極推動儀器儀表事業的發展。王大珩先生還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創建了長春理工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高校,并擔任校長。他強調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要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他的思想和精神已成為我國儀器儀表事業發展的寶貴財富,激勵著后來者繼續投身于這一事業,為實現民族儀器工業的騰飛作出更大貢獻。
劉文清院士回顧了王大珩院士的貢獻。王大珩院士是我國光學事業的奠基人,一生秉持科技強國信念,開創光學儀器自主創新。他帶領團隊在艱苦環境中研制出臺光學經緯儀,為我國光學儀器發展樹立里程碑。在安徽光機所的建設中,王大珩傾注心血,從規劃到技術指導,推動研究所發展。他題詞勉勵后輩,堅守“又紅又專",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劉文清院士呼吁大家銘記王大珩院士的成就,傳承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以實際行動告慰其報國初心。
閆成德老師在致辭中緬懷了王大珩院士對中國科學儀器事業的巨大貢獻。他回顧了王大珩院士在多個歷史時期的戰略眼光和努力:從20世紀50年代的科學規劃,到推動科學儀器的自力更生與國產化;從863計劃到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王大珩院士始終致力于將科學儀器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他強調了科學儀器對國家科研、經濟和國防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國際限制時堅持自主創新的必要性。閆成德老師呼吁在新時代繼續傳承王大珩院士的精神,重視科學儀器的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以推動我國科學儀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胡柏順研究員回顧了王大珩院士對中國科技事業的巨大貢獻。王大珩先生是我國儀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曾在清華大學學習并赴英國深造,在光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他參與創建長春光機所,為試驗、人造衛星等國家重大任務提供關鍵技術支持,還推動了863計劃的實施。他始終強調科學儀器的重要性,呼吁重視儀器研發,為我國儀器事業的發展奔走呼號。王大珩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對我國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
通過回顧王大珩院士的科研歷程和突出貢獻,激勵在場的科研工作者、學生們傳承和發揚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在科學儀器領域不斷探索創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昨夜星辰依然閃爍--懷念行業的先驅
在專題報告會尾聲,尹洧研究員以詩詞形式進一步表達了對行業先驅的敬意。
——敬仰是不變的星辰,傳承是永恒的星辰,,絕不會在銀河中墜落,常憶著那份情那份愛,昨夜星辰今日星辰永遠閃爍!
本次會議成立“科學儀器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戰略聯盟",旨在繼承先輩們的發展科學儀器事業的意志,將已經獲得的成就繼續發揚光大,企業與個人共同努力,為中國儀器事業貢獻力量。
為感謝科學界的老前輩為科學儀器事業做出的貢獻,本次會議特設“貢獻獎",中儀宇盛營銷總監谷建光為各位業界前輩頒發獎杯。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田春霞正高級工程師獲得“杰出貢獻獎",來自島津公司的張媛媛專員為獲得“杰出貢獻獎"的田春霞老師頒獎。
胡柏順研究員為對本次會議做出貢獻的會務組成員頒發“儀器貢獻獎"。
企業家交流論壇
本屆會議特設企業家交流論壇,北京中儀宇盛科技有限公司、廣州譜臨晟科技有限公司、精譜科技集團(鄭州)有限公司、北京聚芯追風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能譜科技有限公司、大連奧遠電源有限公司代表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最新的產品及應用場景介紹。
除論壇分享外,參展企業還通過實物展示與生命科學相關的色譜、質譜、光譜、樣品前處理、常用清洗設備等產品。
本次 FTMSI 2025 會議的成功召開,不僅為業內專家、學者、學生提供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推動了生命科學儀器相關領域的學術探討與技術交流,還通過紀念王大珩院士誕辰 110 周年紀念專題學術報告會,傳承和弘揚了科學家精神,激勵著新一代科研人員勇攀科技高峰。同時,會議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展示儀器產品的機會,加快了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化進程,對我國科學儀器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