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碳含量測定儀的檢定規程通常涵蓋檢定前準備、檢定項目與操作、數據處理與結果判定以及后續維護等方面,以下為具體介紹:
檢定前準備
儀器狀態確認:確認儀器電源穩定,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檢查儀器外觀是否完好,各部件連接是否緊固,確保儀器無影響正常工作的外觀損傷。
氣體處理系統檢查:檢查氣體處理系統,確保無泄漏現象,各連接處緊固可靠。
標準物質準備:準備已知碳含量的標準物質,確保其濃度準確且在有效期內。標準物質的基體應盡量與分析樣品的基體一致,以有效消除基體效應,提高檢測的準確度。
儀器校準:校準儀器的零點和跨度,確保其工作在正常范圍內。通常使用零氣樣進行零點校準,使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氣樣進行跨度校準。
檢定項目與操作
外觀檢查:檢查儀器外觀是否完好,各部件、附件是否齊全,有無明顯損壞或缺陷。
功能檢查:檢查儀器的各項功能是否正常,如加熱、檢測、顯示、記錄等。
重復性測試:對同一濃度的標準物質進行多次測試,以檢驗儀器的重復性。一般來說,碳含量重復性應≤0.8%。
線性范圍檢定:在儀器的線性范圍內,選擇不同濃度的標準物質進行檢測,觀察結果的線性關系。通過分析一系列不同碳含量的標準物質,建立碳含量與儀器測量信號之間的線性關系。
穩定性檢定:在一段時間內,對儀器進行連續檢測,觀察結果的穩定性。
精度檢定:比較儀器檢測結果與標準物質中的實際含量,計算檢測結果的精度。
數據處理與結果判定
數據記錄:將每一步的檢定數據詳細記錄在案,包括檢定日期、檢定人員、檢定環境、檢定步驟、檢定結果等,以便于后續分析和比對。
結果評價:根據檢定結果,對紅外碳含量測定儀的性能進行評價,如是否符合規定要求、是否存在問題等。如果檢定結果位于最大允許誤差的80%內,則后續的校準周期可延長;若校準結果超出最大允許誤差,則后續校準周期應縮短;若校準結果位于最大允許誤差80%和100%之間,或對校準結果的符合性難以做出判斷,則應考慮縮短校準周期或增加期間核查頻次,對設備的性能做進一步驗證。
結果報告:將檢定結果以書面形式報告給使用者,報告中應包括檢定日期、檢定人員、檢定結果等信息。
后續維護
定期維護:定期對儀器進行維護和保養,包括清潔儀器內部和外部,特別是燃燒管、金屬過濾網等部位,需保持干凈。若發現干燥劑有部分深褐色顆粒變紅色,必須更換。
校準周期確定:根據儀器的使用頻率、環境條件、維護情況等因素綜合確定檢定周期,一般建議每一年至一年半對紅外碳含量測定儀進行一次全面檢定。對于關鍵設備和特定應用場合,可適當縮短檢定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