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性染色體演化理論基石的顛覆
閱讀:582 發布時間:2010-12-18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賀雄雷教授在*期刊Nature Genetics發表學術論文
性別的產生是生物進化的重要事件。哺乳動物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因此關于性染色體的起源與演化是生物學家長期關注的問題。賀雄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于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的RNA-Seq數據,發現相對于傳統的基因芯片技術,RNA-Seq技術能更好的捕捉不同基因間的表達差異;同時,RNA-Seq數據表明哺乳動物中單條X染色體的總體表達量約為兩條常染色體總表達量的一半,而不是之前認為的與兩條常染色體的總表達量相當,由此否定了的關于性染色體演化的Ohno假說,并對性染色體相關的劑量補償提出了新的問題。該重要發現于2010年12月發表在*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34.284),并迅速被Science,Nature Reviews Genetics等其它*學術期刊報導。論文*完成單位為中山大學,中山大學2006級生物信息學博士生熊遠妍,2008級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博士生陳小舒為論文的共同*作者。美國密歇根大學張建之教授為此項工作的主要合作者。
賀雄雷教授的發現否定了經典的Ohno假說,顛覆了長期以來理解X染色體演化的理論框架。同時,這也是*基于基因芯片技術的重要生物學結論被基于RNA-Seq技術的數據所否定。考慮到過去十幾年基因芯片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該工作對整個領域是一個重要警示。
青年學者賀雄雷教授2007年從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畢業后,通過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回校,并直接被聘為教授,時年僅30歲。回校后,賀雄雷教授致力于性染色體的研究,對傳統基因芯片數據支持的Ohno假說提出質疑,并利用基于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的RNA-Seq數據,做出了新發現,提出了新理論,為性染色體演化的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轉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