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肉及肉制品鑒別亞肉類水分儀工作原理
閱讀:1622 發布時間:2018-7-2
冠亞肉類水分儀知識庫:
- 肉的損壞變質及對人體的影響
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但是不宜久存,在常溫下放置時間過長,就會發生質量變化,后引起損壞。肉損壞的原因主要是由微生物作用引起變化的結果。據研究,每平方厘米內的微生物數量達到五千萬個時,肉的表面便產生明顯的發粘,并能嗅到損壞的氣味。肉內的微生物是在畜禽屠宰時,由血液及腸管侵入到肌肉里,當溫度、水分等條件適宜時,便會高速繁殖而使肉質發生損壞。肉的損壞過程使蛋白質分解成蛋白胨、多肽、氨基酸,進一步再分解成氨、硫化氫、酚、吲哚、糞臭素、胺及二氧化碳等,這些損壞產物具有濃厚的臭味,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 影響肉品損壞變質的因素
肉的損壞(肉中蛋白質的分解和損壞)與微生物的種類、溫度、空氣、水分及酸堿度等有關。這些因素簡單介紹如下:
(1)微生物的種類:一般的微生物對蛋白質只進行初步的分解,但是損壞細菌能把蛋白質分解成帶有大量的臭味的終產物而發生深損壞。
(2)溫度:肉品發生損壞的適宜溫度是20~25℃,如在0℃以下或在60~70℃以下時,損壞過程即將停止。
(3)空氣:在缺氧的條件下,肉的損壞過程進行緩慢,只能產生少量氣體物質。而在氧氣充足條件環境中,肉的損壞就會加劇,并形成大量的氣體物質。 (4)酸堿度:損壞細菌在弱堿環境中,易繁殖而使肉品發生損壞作用,若在酸性環境中,則能降低損壞細菌的活動能力,所以,增加酸度是防止肉類損壞過程的方法之一。
(5)水分:細菌的生命活動和生長發育,其低要求是有30%水分的生活條件,霉菌要求15%水分的低條件,因此,肉品的脫水干制是防止損壞的一種方法。
肉的損壞變質是由微生物活動的結果所產生,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只能在適宜的溫度,否則便要受到抑制,甚至死亡。根據這一規律,就可以改變環境因素,使肉品不致遭到損壞,以達到長期貯藏的目的。 肉類水分儀工作原理
- 深圳冠亞水分儀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SFY-30R肉類(注水肉)快速水分測定儀,采用熱解重量原理設計的,是一種新型肉類行業水分檢測儀器(該儀器的號:號:2005301013706)。該型號為畜禽肉水分檢測<GB18394-2010畜禽肉水分*>政府采購配套產品。避免了插針水分儀的誤差大、沒有精度、不能儲存數據等缺點。注水肉水分測定儀在測量樣品重量的同時。加熱單元和水分蒸發通道快速干燥樣品,在干燥過程中,水分儀持續測量并即時顯示樣品丟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終測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鎖定顯示。與烘箱加熱法相比,紅外加熱可以短時間內達到大加熱功率,在高溫下樣品快速被干燥,其檢測結果與國標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檢測效率遠遠高于烘箱法。一般樣品可快速完成測定。另外,SFY-30R肉類水分檢測儀通過ISO 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過ISO 1400:2015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質量過硬,操作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