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潛水員水下焊接具體作業方案
閱讀:163 發布時間:2025-7-6潛水員水下焊接是一種在水下環境中進行的特殊焊接作業,主要應用于海洋工程、水下管道維修、船舶制造與維修、水利工程等領域。它需要潛水技術與焊接技術的緊密結合,操作難度大、風險高,對設備和人員的要求極為嚴格。
一、水下焊接的基本原理
水下焊接與陸上焊接的核心區別在于焊接環境被水包圍,水會對焊接過程產生多重影響:
冷卻作用:水的導熱性遠高于空氣,會快速冷卻焊接區域,導致焊縫易產生裂紋、未熔合等缺陷。
電弧干擾:水會電離產生氣泡,干擾電弧的穩定性,影響焊縫成形。
壓力影響:隨著水深增加,環境壓力升高,會改變電弧特性和氣體溶解度,需調整焊接參數。
為克服這些問題,水下焊接需通過特殊設備(如防水焊槍、水下電源)和工藝(如局部排水、電弧屏蔽)實現焊縫的形成。
二、水下焊接的主要方法
根據焊接時 “是否與水直接接觸",可分為兩大類:
1. 濕法水下焊接
定義:焊接區域直接與水接觸,無需人為創造干燥環境。
原理:通過專用焊條(如防水焊條)和焊接工藝,利用電弧產生的高溫將水蒸發形成局部氣泡區,同時焊條藥皮分解產生保護氣體,隔絕水分對熔池的影響。
優勢:設備簡單、操作靈活,適合淺水區或復雜結構的搶修。
局限性:焊縫質量較低(易出現氣孔、夾渣),僅適用于非關鍵結構;水深通常不超過 50 米,否則壓力會嚴重影響電弧穩定性。
2. 干法水下焊接
定義:在水下創造一個干燥的焊接環境(如密封艙、局部排水罩),使焊接過程在空氣中完成,與陸上焊接類似。
原理:通過排水、充氣(如惰性氣體)維持艙內干燥和壓力平衡,焊接設備與陸上通用,但需適配水下操作。
優勢:焊縫質量高,可達到與陸上焊接相當的強度和密封性,適合關鍵結構(如海底管道、核反應堆水下部件)。
局限性:設備復雜(需密封艙、壓力控制系統)、成本高、操作繁瑣,水深受限于密封艙的耐壓能力(通常可達數百米)。
3. 局部干法水下焊接(半干法)
介于濕法和干法之間:僅對焊接區域進行局部排水或氣體保護(如用氣體噴嘴形成 “氣罩" 隔絕水分),無需大型密封艙。
特點:兼顧靈活性和質量,適用于中等水深(50-100 米)的重要結構焊接,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方法。
三、潛水員的核心要求
水下焊接對潛水員的技能和素質要求高,需同時具備:
潛水資質:持有深潛證書,熟悉水下減壓程序,能應對水下緊急情況(如設備故障、暗流)。
焊接技能:精通陸上焊接(如電弧焊、氬弧焊),并掌握水下特殊操作技巧(如適應水的阻力、能見度低的環境)。
安全意識:了解水下觸電、溺水、減壓病等風險,能規范使用絕緣設備(如防水焊槍、絕緣潛水服)。
環境適應力:在低溫、黑暗、渾濁的水下環境中保持操作穩定性,部分情況下需依靠觸覺和經驗完成焊接。
四、主要風險與安全措施
觸電風險:水下導電性強,焊接電流可能通過海水傳導至潛水員,需使用隔離變壓器、防水絕緣焊槍,并確保潛水服、電纜無破損。
減壓病:潛水員快速上浮時,體內氮氣氣泡析出可能導致關節疼痛、癱瘓甚至死亡,需嚴格遵循減壓表控制上浮速度,必要時使用減壓艙。
水下環境危險:包括暗流、低溫(可能導致體溫過低)、海洋生物襲擊等,需提前勘察環境,配備應急供氧和通訊設備(如水下對講機)。
焊接質量風險:水下難以直接觀察熔池,需通過事前模擬訓練、事后無損檢測(如水下超聲探傷)確保焊縫合格。
五、應用場景
海洋工程:海底輸油 / 輸氣管道的連接與維修、海上平臺樁基焊接。
船舶與潛艇:水下船體裂縫修補、螺旋槳軸焊接。
水利工程:水壩、閘門的水下鋼結構焊接。
應急救援:沉船打撈中的結構固定、水下管道泄漏搶修。
六、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深海開發需求增加,水下焊接正向自動化方向發展,例如:
遙控水下焊接機器人:替代人工在超深水區(如 1000 米以上)作業,通過岸上控制臺操作,避免潛水員風險。
激光水下焊接: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密度減少水的干擾,提高焊縫質量和效率。
但目前,復雜結構的精細焊接仍依賴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人工水下焊接仍是不可替代的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