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商
天津市津達正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資料大小
96.2KB資料圖片
下載次數
15次資料類型
JPG 圖片瀏覽次數
54次變色陽樹脂鐵中毒預防及處理方法介紹
SNT-001BS變色樹脂使用方法
這是一類帶有指示劑功能的強酸性陽樹脂,既能與水中的陽離子進行交換反應,又具有明顯的變色特性。不僅有明顯的變色特性(再生型和失效型分別為玫瑰紅色和黃色或藍色),交換能力也比普通樹脂強。主要用于測定蒸汽和凝結水處理混床出水的陽離子電導率,常用于電廠汽輪機內冷水的監測,及電子儀表、食品醫藥工業等領域。
變色樹脂用于測定蒸汽和凝結水處理混床出水的氫電導率時,樹脂裝于直徑50mm的透明交換柱中,水中的陽離子被樹脂交換轉化成氫離子,大大提高了監測水中陽離子的靈敏度。同時,樹脂失效時顏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指示出交換柱的工作狀態。
以利于現場的監測。
一、性能指標:SNT-001BS
外觀:墨綠色球狀顆粒
粒度:(粒徑0.45~1.25mm)≥95%
交換容量:≥5.10mmol/gd
含水量: 50~60%
濕真密度:1.07~1.29g/ml
濕視密度:0.79~0.87g/ml
二、操作條件 :
使用溫度:100℃
小床層深度:300mm
運行流速: 1.0-3.0BV/小時(BV:樹脂體積)
三、樹脂失效后,可以倒出樹脂進行收集,換樹脂繼續運行。
多次收集多的樹脂可以一起再生。
再生方法:
1、裝填好樹脂后,通過鹽酸溶液濃度為3-5%、體積為樹脂體積的3-5倍進行再生、
2、再生流速按照0.5-2.0BV/小時。通酸時間為1個小時以上。
3、然后以2-5BV/小時流速用除鹽水進行清洗。洗至PH中性為至備用。
4、一般使用量很少、再生時的酸及除鹽水人工費,得不償失。使用單位都是按照一次性的使用。
變色陽離子交換樹脂
變色樹脂使用范圍:
監測和控制給水、凝結水和蒸汽的氫電導率,是保證水汽質量,控制火電廠水汽系統腐蝕結垢的重要手段。
由于水汽中氨的濃度、取樣流速經常變化,加上機組啟停等原因,難以判斷H型交換柱何時失效。H型交換柱失效初期,由于少量銨離子穿透,使氫電導率測量值偏低;當H型交換柱*失效,大量銨離子透過,氫電導率測量值又偏高。因此,當交換柱失效后引起氫電導率變化時,難以及時判斷是水質惡化還是交換柱失效。目前國外采取的解決辦法是采用變色陽離子交換樹脂,失效層與未失效層顏色不同,可以在H型交換柱失效前及時進行再生處理,可以及時發現水質惡化問題并及時采取解決措施。
變色陽樹脂鐵中毒預防及處理方法介紹
預防離子交換樹脂鐵中毒措施
①含鐵地下水必須進行必要的除鐵處理后,方可進入交換器。常用的除鐵方法有:曝氣除鐵法、錳砂過濾除鐵法等。
②直接以深井水或自來水為水源時,應在陽床進水泵前設置過濾器性產純凈水時,進水管道應采用不銹鋼管道或其它不含鐵元素的管道,以防流水將一些鐵的腐蝕產物帶進交換器。
③加強水處理設備及管道的防腐工作。定期檢查交換器內部再生裝置及防腐層,發現損傷應及時處理。鹽液輸送管道要采用不銹鋼管,防止管道腐蝕產生鐵化合物,污染樹脂。
④再生劑質量要符合有關標準要求,不能含有鐵雜質。
由于鐵中毒樹脂經過適當的處理,可以恢復其交換能力,所以樹脂發生鐵中毒后,應及時正確處理,否則會增加樹脂破損的可能性,導致樹脂報廢。鐵中毒樹脂的復蘇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現比較如下:
1、鹽酸復蘇法
機理:強酸性樹脂對陽離子的選擇順序為:
Fe3+>Fe2+>Ca2+>Mg2+>Na+>H+
在鐵中毒樹脂中加入10%的鹽酸后,鹽酸將樹脂表面或凝膠孔內的膠態Fe2O3•XH2O溶解成Fe3+,同時鹽酸中的H+與樹脂上的Fe3+、Ca2+、Mg2+發生交換,使樹脂逐步轉成氫型,投入運行前再轉化成鈉型。
2、鹽酸-食鹽復蘇法
機理:將4%的鹽酸和4%的食鹽溶液加入鐵中毒樹脂中,充分浸泡。鹽酸的主要作用是溶解Fe2O3•XH2O。食鹽中的Na+連同鹽酸中的H+和樹脂上的Fe3+、Fe2+、Ca2+、 Mg2+進行交換,使樹脂逐步轉變成氫鈉混合型,投入運行前再生轉換成鈉型即可。
3、鹽酸-食鹽-亞硫酸鈉復蘇法
機理:將4%的鹽酸、4%的食鹽和0.08%的亞硫酸鈉混合液加入鐵中毒樹脂中充分浸泡。鹽酸和食鹽的作用同上。Na2SO3中的S把SO32-Fe3+還原成Fe2+從而減少樹脂對Fe3+的結合,且反應生成的H+又能促進Fe2O3•XH2O的溶解。
反應式為:
SO32-+2Fe3++H2O≒SO42-+Fe2++2H+
后再將氫鈉混合型樹脂轉化為鈉型樹脂即可投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Na2SO3濃度一般不應大于0.1%,因為Na2SO3濃度過高,易產生SO2氣體,再者產物SO42-濃度增大,會產生CaSO4沉淀。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