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取舍乃散戶的生存之道
漢語“取”與“舍”是兩個非常有趣的文字,取是一個耳一個又,象征著兩個耳朵;舍是一個人一個舌,象征著嘴,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象征我們判斷事物不僅要用舌去品味,還要用耳去捕捉有用的信息。 關于取舍,有一個經典的故事:一個頑皮的小孩在玩耍時,把手伸進了收藏架上擺放的一個花瓶,那不是普通的花瓶,那是上面印著精美青花的古懂。糟糕的是,當他把手收回來時,卻大喊怎么也拔不出來了,用股市的話來說不小心套住了。這下可急壞了家長,男孩的父親試著幫他拔了幾次后無濟于事,便想到了司馬遷砸缸的智舉。父親想把瓶子砸碎,好讓兒子的手“解套”,可是花瓶太稀有名貴了,難以取舍。zui后,小孩的父親決定孤注一擲,再試zui后一次,不行就忍痛砸瓶,畢竟救人是大事。父親說:“孩子,你把手伸直,五指并攏,使勁往外拔,就像我這樣。”父親邊說邊給兒子做撐開掌再捏攏的示范。小孩卻大叫:“爸爸,我不能那樣做,如果我松開手,那枚硬幣就會掉進瓶里。”父親啞然失笑,終于明白了兒子的手拔不出來的真正原因了。一枚微不足道的硬幣,差點毀了一個名貴的藏品。這個平談無奇的故事卻把取與舍的含義詮釋到*。 其實,我們在股市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犯著小孩同樣的錯誤呢?往往我們會守著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舍不得拋棄。而另外一些有價值的股票卻被我們忽視或在股價腰斬的前提下忍痛割肉拋在了廢墟下。 先來看看“舍”的實例:那還是炒權證的年代,這個故事因驚心動魄,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有一位山東的女士股民,我們素昧平生,她因喜歡我的博文使我們在上相識,她曾經在招行認沽權證上輸得很慘,有一種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來的翻本心理。于是,高利借錢押在南航認沽權證權上。當然因賭的對手是有創設權的券商,不公平的游戲規則使她如同去同風車作戰,套牢不可避免。當南航認沽跌到3毛多錢在謝幕前又狂拉到1.3元時,她有了一次千載難逢的逃命機會,盡管這離她買入價還差5毛錢。這時她在上緊急留言:問如何操作。我坦誠告誡她:回光返照,立即全部買掉!很遺憾,不幸的是她沒聽進去,她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南沽因券商注銷回購,還將暴漲,即使馬上要到期,因大盤向下南航正股有可能跌破7.4元,還存在行權的機會而舍不得拋棄。為此我還專門為她寫了一篇《南航權證,惹人眼球的末日“裸奔”》,警醒她同時也警醒炒南航認沽的其他散戶,文中寫到:“南航認沽到期歸零是板上釘釘的不可抗力的鐵的事實”。結果,抱有一絲幻想的她zui終也不肯拋棄,眼睜睜看著借來的幾十萬資金連同南航權證一道化為青煙。 再來看看“取”的實例:重慶一家地產公司的楊女士,對股票一無所知,聽我建議在去年小試牛刀投入十萬買了一只面值一元的基金,沒想到買入后遇到牛市,凈值比她建的樓還升得快,到了1.6元,那時因指數已炒高,我建議她不貪了快贖回。她獲利出局,用賺的錢買了一輛長安奔奔。楊女士是屬于開得起大奔的那一類,之所以買小奔當玩具,她得了便宜賣乖說是為國家省點油,減少點倒貼的負擔。同樣是那只基金,就在大盤被腰斬,當股市跌到2000點時,面值跌到了0.7元。楊女士問能否買進?并要拿出一份書面理由,盡管我一直對基金們的拙劣表現不敢恭維,我還是提出了買的建議且強調叉要下重一點。理由很簡單,人棄我取?;鸩皇堑狡跁w零的權證,今天的不計成本的打壓,就是為了明天的上揚。買入后可能向下,但向上回到一元面值的賠率是一比三甚至更大。我給她講了放棄一枚硬幣就能保全花瓶故事。她聽完后想都沒多想就下了單,現在這只基金面值到了1.4元,賺的錢買輛大奔不在話下。 取與舍的辯證法無數次成功告訴我們:當市場一片恐怖絕望的時候,空倉者應逐步介入進“取”,即使買套也只輸時間不輸錢,在底部區域去割肉,就如同地震時,大樓搖晃,但并沒倒,你自己去慌不擇路從窗戶跳下自創了;同理,在高位滿倉被套,當確定趨勢向下時,應果斷割肉“舍”去,止損空倉后,要耐得住寂寞,盡量不要在中途追漲殺跌頻繁進出,去為了一枚硬幣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學會取舍,或許才是信息不對稱的弱者在股市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