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動我國工業污水處理需求的主要政策解析
2016年12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海洋局共同印發《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于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要求,促進海水利用健康、快速發展。海水利用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017年10月17日,工信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顯著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突破,主要技術裝備基本達到*水平,培育十家百億規模,打造千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若干個帶動效應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環境稅于2018年1月1日開征,此次“費改稅”涉及500多萬戶各類企業,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納稅人。環境稅的開征使得收費主體由環保部門轉移至稅務部門,環保執法剛性增強,同時稅率上浮,全面增加工業企業排污成本。廢水排放企業為了減少應稅額,主動治理工業污水意愿上升。環境稅的實施,推動工業企業治理需求提升。
2018年12月,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寧年會上提到:2019年開始,新一輪環保督察將全面啟動,計劃再用4年時間,開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工作,前三年還是常規的全面督察,后一年開展“回頭看”。在群眾廣泛舉報的推動下,預計環保督察將更多地暴露工業污水的違規排放情況,釋放工業污水治理需求。
2018年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宏觀供給側改革使得上游鋼鐵、石化、造紙、煤炭的集中度提升,盈利提高,在大企業盈利的背景下,企業對污染治理的支付能力也提升,工業污水受益。
截至2017年9月底,環保部發布了火電、造紙、鋼鐵、水泥、石化、制藥、氮肥、農藥、焦化、印染、電鍍、平板玻璃、制革、制糖、有色金屬冶煉(銅、鉛鋅、鋁)等15個重點行業的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截至2019年2月,根據“全國排污許可證信息管理平臺”,約有40,496個工業企業已經完成了排污許可證的核發工作。按照《“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到2020年,全國基本完成排污許可管理名錄規定行業企業的許可證核發。排污許可作為企業排污的一證式管理憑證,將更加規范工業排放行為,倒逼企業治污規范化。2020年排污許可證核發完畢,中國工業排污進入規范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