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純水儀是實驗室中用于制備超純水的核心設備,其主要工作是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和膜分離技術,將普通水源(如自來水、蒸餾水或去離子水)中的雜質逐步去除,最終產出符合特定純度要求的超純水。以下從工作原理、核心功能及應用場景等方面詳細解析其主要工作內容:
一、超純水儀的核心工作目標:去除水中各類雜質
超純水的純度要求高(通常電阻率≥18.2MΩ?cm,TOC≤10ppb,微生物≤1CFU/ml),因此超純水儀需針對性去除以下雜質:
溶解性離子:如Na?、Ca²?、Cl?、SO?²?等,這些離子會影響水體導電性,需通過離子交換或電去離子技術去除。
有機物:如腐殖酸、表面活性劑、微生物代謝產物等,可能干擾色譜分析或細胞培養,需通過活性炭吸附、UV氧化或反滲透膜截留。
顆粒物與膠體:如泥沙、細菌、病毒、膠體硅等,可能堵塞儀器管路或導致實驗誤差,需通過過濾膜(如0.22μm微濾)或超濾膜去除。
氣體:如溶解氧、二氧化碳等,可能改變水體pH值或參與化學反應,需通過脫氣膜或真空脫氣去除。
二、超純水儀的主要工作流程與技術原理
超純水的制備通常遵循“預處理→核心純化→后處理”的多級處理流程,各階段工作內容及技術如下:
1.預處理階段:初步凈化水源
工作目標:去除大顆粒雜質、余氯、有機物及部分硬度離子,保護后續核心純化單元。
核心技術與工作內容:
多介質過濾:通過石英砂、活性炭等濾芯過濾水中懸浮物(如鐵銹、泥沙),活性炭吸附余氯(Cl?)和部分有機物,降低水體色度和異味。
軟化處理:使用陽離子交換樹脂(如Na?型樹脂)置換水中Ca²?、Mg²?,降低水的硬度,防止后續膜組件結垢。
精密過濾:通過5μm或1μm的PP濾芯進一步去除細微顆粒,確保進入反滲透膜的水質濁度≤1NTU。
2.核心純化階段:深度去除離子與有機物
工作目標:將預處理水轉化為高純度去離子水或超純水,滿足不同實驗需求。
核心技術與工作內容:
反滲透(RO):利用半透膜(孔徑約0.0001μm)在高壓(0.5-1.5MPa)下截留99%以上的離子、有機物和細菌,產出電導率≤10μS/cm的反滲透水,作為超純水的前置水源。
離子交換(DI):通過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如OH?型和H?型樹脂)置換水中殘留離子,理論上可將電導率降至0.055μS/cm(即電阻率18.2MΩ?cm),但樹脂飽和后需再生或更換。
電去離子(EDI):結合離子交換與電滲析技術,通過電場驅動離子遷移并利用電極再生樹脂,無需化學再生即可持續產出高純度水(電阻率≥15MΩ?cm),適合連續運行場景。
紫外(UV)氧化:使用185nm/254nm雙波長UV燈,破壞有機物的化學鍵(如將TOC降至5ppb以下),同時滅活細菌(滅菌率≥99%),防止微生物繁殖。
3.后處理階段:精準調控水質與防止污染
工作目標:確保超純水符合特定實驗要求,并避免儲存或輸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
核心技術與工作內容:
超濾(UF):通過截留分子量500-10000Da的超濾膜去除熱源(內毒素)、核酸酶、蛋白酶等大分子雜質,產出適合分子生物學實驗的超純水(內毒素≤0.001EU/ml)。
終端微濾:使用0.22μm或0.1μm的聚偏氟乙烯(PVDF)膜過濾,去除可能殘留的細菌或顆粒物,確保水質符合ISO3696一級水標準。
循環系統:超純水儀通常配備循環泵和保溫管路,避免死水段滋生微生物,部分機型還支持熱消毒(如80℃循環滅菌)或臭氧消毒,維持水質長期穩定。
三、超純水儀的智能化工作功能
現代超純水儀為提升操作便捷性和水質可靠性,通常具備以下智能工作特性:
實時監測與報警:通過電導率儀、TOC檢測儀、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控水質,當電阻率低于設定值(如15MΩ?cm)或濾芯壽命到期時自動報警。
自動再生與沖洗:EDI模塊可自動進行電極再生,反滲透膜定期自動沖洗(如每2小時沖洗1次),延長膜壽命并降低污染風險。
數據管理與溯源:支持水質數據存儲(如7天歷史記錄)、USB導出或連接LIMS系統,滿足GLP/GMP等合規性要求。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