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塵在線監測儀的校準周期需結合設備類型、使用環境、精度要求及行業規范綜合確定,不同場景下周期差異較大。以下是具體分析:
一、校準周期的主要影響因素
監測原理與設備穩定性
光散射法設備(如β射線法、激光散射法):因光學元件易受粉塵污染或光路偏移影響,校準周期通常較短(3~6個月)。
重量法設備(如濾膜采樣稱重):原理更直接,穩定性較高,校準周期可延長至6~12個月。
使用環境嚴苛程度
高揚塵場景(建筑工地、礦山):粉塵濃度高,設備傳感器易積塵或損耗,需縮短校準周期(3個月左右)。
城市環境監測站:粉塵濃度較低且環境相對穩定,可延長至6~12個月。
行業標準與監管要求
環保部門強制監測的重點區域(如工業園區):需遵循地方標準(如部分地區要求每季度校準)。
企業自建監測系統:可根據內部質控要求調整(通常建議不超過1年)。
二、校準周期的靈活調整原則
觸發式校準條件
設備出現數據異常(如持續超量程、波動幅度過大)、維修更換關鍵部件(如傳感器、光路系統)后,需立即校準。
環境溫度、濕度劇烈變化(如溫差>10℃或濕度>80%)可能影響傳感器精度,建議追加校準。
期間核查補充
校準周期內可通過便攜式粉塵儀(如濾膜采樣器)與在線監測儀同步采樣對比,若偏差超過10%~15%,需提前校準。
四、相關標準與規范參考
國家標準:《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系統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HJ653-2013)規定,PM監測設備需每6個月校準一次。
地方規定:如《北京市揚塵在線監測設備安裝及運行技術規范》要求,β射線法設備每季度校準,光散射法每月進行零點和跨度檢查。
行業標準:《建筑施工揚塵排放限值》(DB11/1583-2018)等地方標準對工地監測設備的校準周期有明確強制要求。
總結
揚塵在線監測儀的校準周期通常在3個月至1年之間,核心需遵循“設備穩定性+環境嚴苛度+監管要求”的原則。建議用戶根據實際場景制定校準計劃,并保留校準記錄(如校準證書、數據對比報告),以滿足環保驗收或合規性審核需求。若設備長期停用后重新啟用,也需重新校準。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