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通常在一些野外及系統性的應用場景中——如市政、消防、供水、水壩監測、管網系統等,需要布置大量的無線傳感器(如無線壓力傳感器、無線液位傳感器、無線溫度傳感器等),而目前的無線傳感器有多種主流無線通信技術——如4G、NB、lora、lorawan、wifi、藍牙、ZIGBEE等,那么在選型實際選型過程中,應該怎么去選擇合適的無線傳感器呢?現在我們主要就當下幾種主流的無線通信技術,作一個簡單的分析,看看它們在設計目標、應用場景和性能特點上存在哪些顯著的差異。
以下是它們的核心區別:
1、4G (LTE/LTE-A) - 第四代移動通信
特點:
①高數據速率: 理論峰值下載速率可達數百Mbps甚至Gbps級別(LTE-A)。
②低延遲: 相對較低(幾十毫秒級),適合實時交互應用。
③廣覆蓋: 依賴運營商部署的蜂窩基站網絡,覆蓋范圍廣(城市、郊區、主要交通干線等)。
④高功耗: 設備(尤其是模塊)功耗相對較高,不適合長期電池供電的設備。
⑤高成本: 設備和數據流量費用相對較高。
授權頻譜: 在嚴格監管的授權頻譜上運行,干擾可控,質量有保障。
目標: 提供高速移動寬帶互聯網接入,滿足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對高清視頻、在線游戲等高帶寬應用的需求。
典型應用: 智能手機上網、移動視頻直播、車載娛樂系統、移動寬帶接入等。
網絡架構: 集中式蜂窩網絡,需要連接到運營商的核心網。
2、LoRa (Long Range) - 遠距離低功耗廣域網
特點:
①超長距離: 在開闊地帶可達數公里甚至十公里以上(城市環境1-5公里常見),穿透能力強。
②超低功耗: 設備(傳感器)在休眠模式下功耗極低,電池壽命可達數年甚至十年。
③低數據速率: 傳輸速率非常低(百bps到幾十kbps),只適合傳輸傳感器讀數等小數據包。
④低成本: 終端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網關)成本相對較低。
非授權頻譜: 主要在Sub-GHz非授權頻譜(如433MHz, 868MHz, 915MHz)運行,無需頻譜授權費,但需遵守發射功率等規定,可能存在同頻干擾。
靈活組網: 支持私有網絡部署(企業自建網關和服務器)或公共網絡(如運營商/第三方提供的LoRaWAN網絡)。
目標: 為物聯網設備提供超長距離、超低功耗的小數據量通信。
典型應用: 智能抄表(水/氣/電)、智慧農業(土壤墑情、氣象站)、智慧城市(路燈控制、垃圾桶監測)、資產跟蹤、環境監測等。
網絡架構: 基于星型或星型網狀拓撲,終端設備通過單跳連接到網關,網關再通過標準IP連接(以太網/蜂窩/衛星)將數據轉發到網絡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協議棧通常指LoRaWAN。
3、NB-IoT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 窄帶物聯網
特點:
①深度覆蓋: 比傳統4G信號穿透力更強(增益約20dB),能覆蓋地下室、地下管道等信號難以到達的地方。
②超低功耗: 設計有PSM和eDRX等省電模式,電池壽命可達數年甚至十年。
③低數據速率: 專注于小數據量傳輸(幾十kbps),不適合流媒體等應用。
④海量連接: 單個小區可支持數萬甚至數十萬終端連接。
授權頻譜: 部署在運營商授權頻譜(通常利用4G LTE頻譜的“保護帶”或獨立頻譜),干擾小,可靠性高,安全性好。
運營商網絡: 直接構建在現有蜂窩網絡上,復用核心網,由運營商運營維護。
成本: 終端模組成本低于4G但通常高于LoRa,需要支付運營商服務費。
目標: 為物聯網設備提供深度覆蓋、超低功耗、海量連接的蜂窩網絡解決方案。
典型應用: 與LoRa高度重疊:智能表計、智慧停車、智慧路燈、環境監測、智慧農業、可穿戴設備(如共享單車鎖)等需要深度覆蓋或運營商級管理保障的場景。
網絡架構: 基于現有蜂窩網絡(4G/5G)基礎設施,是移動通信標準的延伸。
4、WiFi (IEEE 802.11 a/b/g/n/ac/ax) - 無線局域網
特點:
①高數據速率: 速率從幾十Mbps到數Gbps(WiFi 6/6E/7),是目前消費級無線技術中最快的。
②短距離: 有效覆蓋范圍通常在室內幾十米以內(受墻壁等障礙物影響大)。
③高功耗: 設備(尤其是持續傳輸時)功耗較高,通常需要持續供電或大容量電池。
非授權頻譜: 主要在2.4GHz和5GHz(以及6GHz)非授權頻段運行,易受同頻干擾影響(如鄰居的WiFi、藍牙、微波爐)。
低成本: 終端接入成本(芯片)非常低,普及度高。
即插即用: 配置相對簡單,用戶熟悉度高。
目標: 在短距離內提供高速的無線局域網接入。
典型應用: 家庭/辦公室寬帶無線上網、筆記本電腦/手機/平板聯網、智能家居設備互聯(如智能音箱、電視、攝像頭)、文件傳輸、高清視頻流等。
網絡架構: 基于接入點,設備通過AP連接到有線局域網或互聯網。拓撲通常是星型。
上述,主要是簡單介紹了幾種無線通訊方式的一些特點和應用等方面信息,實際過程中選擇何種通訊方式,需要結合現場實際應用工況而定,結合軟硬件設施條件,從而選擇更加合適的通信方式,從而選擇更加合適的無線傳感器產品,從而有效實現無線遠程監測的目標。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