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減壓蒸餾測定儀的使用需嚴格遵循 “準備 - 調試 - 操作 - 收尾” 的流程,核心在于確保系統密封、參數精準及安全防護,既要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性,也要避免真空泄漏或高溫引發的風險。
一、使用前:樣品與儀器的 “雙重準備”
1. 樣品預處理:避免蒸餾異常的關鍵
需將待測樣品過濾,去除機械雜質(如顆粒物、絮狀物),防止雜質堵塞蒸餾燒瓶支管或冷凝管。
若樣品含易揮發組分或腐蝕性物質,需選擇適配的蒸餾燒瓶(如玻璃材質用于中性樣品,聚四氟乙烯材質用于強腐蝕性樣品)。
2. 儀器檢查:排查潛在風險
檢查部位檢查內容不合格處理方式
真空系統真空泵油位(需在刻度線之間)、管路有無破損補充泵油;更換破損管路
密封組件橡膠塞 / 密封圈是否老化、變形更換新密封件
加熱與冷卻系統加熱套是否正常升溫、冷凝管水路是否通暢檢修加熱模塊;疏通冷凝水管路
二、核心操作:從連接到蒸餾的 “步步精準”
1. 系統連接:確保密封無泄漏
按 “蒸餾燒瓶→溫度計→冷凝管→接收瓶→真空緩沖瓶→真空泵” 的順序連接,接口處需涂抹真空脂(薄薄一層,避免堵塞管路),并用夾具固定各連接處(尤其是玻璃部件,防止受力脫落)。
接收瓶需置于冷阱中(若樣品沸點較低),冷阱溫度應低于樣品餾分沸點至少 20℃,增強冷凝效果。
2. 真空系統調試:從低到高逐步抽真空
先關閉真空泵出口閥門,啟動真空泵,緩慢打開真空緩沖瓶上的閥門,使系統壓力逐步降低(禁止突然抽真空,避免樣品暴沸)。
用真空計監測系統壓力,若壓力無法達到設定值(如實驗要求 10kPa,實際只能達到 30kPa),需用肥皂水涂抹各接口,冒泡處即為泄漏點,重新密封后再次測試。
3. 參數設置:匹配樣品特性
加熱溫度:根據樣品的預期沸點(減壓下沸點降低,可參考常壓沸點與壓力的換算公式)設置,初始溫度可低于理論沸點 10-15℃,再逐步升高至餾分穩定流出。
真空度:根據實驗需求設定(如分離高沸點物質時需更高真空度,通常在 1-100kPa 范圍內調節),自動型儀器可通過觸控屏直接輸入目標壓力,系統會自動調節真空泵功率。
冷凝水溫:一般控制在 10-20℃,水流速度以冷凝管外壁無明顯霧氣為宜(流速過快會浪費水資源,過慢則冷凝效果差)。
4. 蒸餾過程:監控與調整并重
啟動加熱后,密切觀察餾分流出速度(理想速度為 1-2 滴 / 秒),若流速過快,可降低加熱溫度或適當提高真空度(增加壓力差);若流速過慢,則反之。
記錄第一滴餾分流出時的溫度(初餾點)和餾分體積達規定值時的溫度(終餾點),自動儀器會自動記錄數據,手動需及時讀數。
三、結束操作:安全收尾不忽視
先關閉加熱裝置,待蒸餾燒瓶冷卻至室溫后,緩慢打開真空緩沖瓶的放氣閥(避免空氣突然進入導致接收瓶內餾分倒吸),使系統壓力恢復至常壓。
依次關閉真空泵、冷凝水,拆卸裝置時按 “接收瓶→冷凝管→蒸餾燒瓶” 的反向順序,避免殘留液體滴落損壞儀器。
清理儀器:用有機溶劑(如乙醇)擦拭接觸樣品的部件,去除殘留物質;真空泵需定期更換泵油(每使用 50 小時或油色變渾濁時更換)。
四、避坑指南:這些錯誤要杜絕
嚴禁在未冷卻時放氣:高溫下突然放氣會導致樣品劇烈沸騰,甚至沖出燒瓶。
避免真空度驟升驟降:壓力劇烈變化會使餾分沸點波動,導致數據偏差。
不可用明火加熱:減壓狀態下部分有機物易揮發且易燃,需使用水浴或電加熱套。
總結:精準與安全的 “平衡術”
自動減壓蒸餾測定儀的高效使用,本質是通過規范的樣品處理、嚴密的系統密封、精準的參數控制,實現 “低溫蒸餾”(相比常壓)的優勢。牢記 “先檢查后操作,先降溫后放氣” 的原則,既能保障實驗順利進行,也能延長儀器使用壽命。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