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 “無極” 芯片登《Nature》正刊,臺式無掩膜光刻立大功!
近日
二維半導體芯片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復旦大學集成芯片與系統(tǒng)全國重點實驗室
周鵬、包文中聯(lián)合團隊
利用臺式無掩膜直寫光刻系統(tǒng)- MicroWriter ML3
成功研制quanqiushou款[1]
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的
32位RISC-V架構微處理器
“無極(WUJI)”
【引言】
近年來,傳統(tǒng)半導體的發(fā)展愈發(fā)受制于固有物理極限,漏極誘導勢壘降低、界面散射導致的遷移率退化、半導體帶寬限制的電流開關比等問題逐漸凸顯。在此背景下,原子層厚度的二維(2D)半導體憑借特殊的電子特性,成為突破后硅時代技術瓶頸的核心方向。
經(jīng)過十余年的技術攻堅,復旦大學集成芯片與系統(tǒng)全國重點實驗室周鵬、包文中聯(lián)合團隊成功研制quanqiushou款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的32位RISC-V架構微處理器“無極(WUJI)”。這款微處理器可在 5900 個二硫化鉬(MoS?)晶體管上執(zhí)行標準 32 位指令,并構建了包含 25 種邏輯單元的完整標準單元庫。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將制造工藝與電路設計深度融合,材料晶圓級集成的系列難題,成功實現(xiàn)了 MoS?微處理器的先驅原型,彰顯了超越硅基的二維集成電路技術的潛力。該成果以“A RISC-V 32-bit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為題發(fā)表在《Nature》上。
值得關注的是,RV32-WUJI 的前端工藝中,所有器件特征結構均通過波長為 405 nm 的小型臺式無掩模激光直寫系統(tǒng)MicroWriter ML3完成光刻加工。該工作在4英寸的晶圓上有24個6X6 mm的WUJI芯片,設備加工速度可高達180mm2/min,支持多基片自動順序加工,確保了特征結構的加工效率;同時,該系統(tǒng)無需掩膜版,可實現(xiàn)0.4 μm的超高線寬精度,還可靈活選用405 nm、365 nm和385 nm單一或組合光源,能夠靈活滿足科研中多樣化的光刻需求。此外,其70 cm X 70 cm X 70 cm的緊湊結構采用集成化設計,全自動控制,不僅可靠性高,操作也極為簡便。憑借這些優(yōu)勢,MicroWriter ML3為本研究晶體管和相關器件的成功制備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
小型臺式無掩膜直寫光刻系統(tǒng)- MicroWriter ML3
【精彩圖文展示】
RV32-WUJI 無極微處理器
a,底部為在 4 英寸藍寶石晶圓上制備的 24 個 WUJI 芯片;頂部為放大的光學顯微鏡圖像,顯示單個芯片裸片,面積為 6 mm×6 mm,包含 5900 個二硫化鉬(MoS?)晶體管,輸入輸出焊盤分布在周邊;
b,RV32-WUJI 芯片裸片的物理布局示意圖,各層按比例繪制,底層為在藍寶石晶圓上合成的 MoS?;
c,OAI21、AOI22 和 1 位寄存器邏輯門單元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柵電極因柵金屬不同而偽著色),以及對應的電路原理圖和實驗測量波形;
d,晶體管溝道區(qū)域的 SEM 圖像(上)和放大的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下),顯示 MoS?的原子結構。
場效應晶體管(FET)與反相器
反相器作為數(shù)字電路的基礎單元,其良率直接反映了芯片整體質量。與硅晶圓的直拉法生長不同,二維材料需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制備,易產(chǎn)生缺陷與不均勻性。為確定 WUJI 芯片 6 mm ×6 mm區(qū)域內反相器的良率,作者制備了一個 30×30 的反相器陣列(共900 個單元)。所有反相器的傳輸特性曲線如圖 f 所示。結果顯示,898 個反相器可正常工作,良率達 99.77%,整體噪聲容限為 0.5 V。正常工作的反相器其開關電壓分布在 1.4 - 2.5 V 范圍內,平均增益超過 550。這一成果不僅驗證了二維材料器件的可靠性,更為先進數(shù)字邏輯電路的實現(xiàn)提供了堅實基礎。
a,不同柵極金屬的晶體管示意圖;
b,構成反相器的負載晶體管和驅動晶體管的轉移特性曲線,負載晶體管和驅動晶體管的數(shù)量各為 50 個;
c-e,50 個晶體管的閾值電壓(VTH)(c)、亞閾值擺幅(d)和開關比(Ion/Ioff)(e)的統(tǒng)計分布;
f,900 個反相器的靜態(tài)電壓傳輸特性及噪聲容限;
g,由典型反相器在不同電壓下的傳輸曲線計算得到的增益;
h,增益值的統(tǒng)計分布,展示了 50 個反相器的增益情況。SS 表示亞閾值擺幅,VTG 表示頂柵電壓。
核心模塊
團隊借助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構建了RV32-WUJI 的四大核心功能模塊,涵蓋數(shù)據(jù)運算、數(shù)據(jù)選擇、狀態(tài)計數(shù)和數(shù)據(jù)存儲。各模塊最終將組成一個功能完整的微處理器。
下圖展示了與這些功能對應的四種典型電路:受控全加法器、多路復用器、計數(shù)器和 32 位寄存器。每個子圖均呈現(xiàn)了相應的電路結構、功能示意圖以及實驗測量的輸出波形。
a–d,受控全加法器(a)、4 輸入多路復用器(b)、4 位環(huán)形計數(shù)器和 3 位同步串行計數(shù)器(c)以及 32 位寄存器(d)的電路結構(左上)、基本邏輯功能(右上)和典型實驗測量邏輯輸出(下圖)。d 的底部是存儲四個 8 位 ASCII 碼‘F’、‘D’、‘M’和‘E’的實驗演示。MUX 為多路復用器;Sub. 為減法;SN 為 n 位選擇信號。
【結論】
本研究證實二維半導體材料可用于構建大規(guī)模功能電路,所制備的5900 個MoS?晶體管組成的 RISC-V 微處理器,是目前基于二維半導體的最復雜功能電路,標志著二維集成電路技術進入實用化探索階段。
【其他Nature文章參考】
小型臺式無掩模激光直寫系統(tǒng)MicroWriter ML3的超卓性能已在多項國際前沿研究中得到驗證:
斯坦福大學Jelena Vuckovic老師團隊利用MicroWriter ML3成功開發(fā)了一種新型的單晶鈦:藍寶石-絕緣體的光學器件,與傳統(tǒng)的鈦:藍寶石激光器相比,新研發(fā)的鈦:藍寶石激光器在體積上縮小了10000倍,成本降低了1000倍。在生產(chǎn)規(guī)模、制備效率和成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望推動其從大型實驗室設備向便攜式工具轉型。該成果以《Titanium: sapphire-on-insulator integrated lasers and amplifiers》為題發(fā)表于《Nature》期刊[2]。
斯坦福大學鮑哲南老師團隊利用MicroWriter ML3制備出了大規(guī)模集成的本征可拉伸晶體管和相關器件,集成規(guī)模達每平方厘米100,000個,在100%應變條件下平均場效應遷移率超過20 cm2/Vs,5 V電壓下驅動電流達2 μA/μm,實現(xiàn)具有1000多個晶體管的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其高吞吐量能力,高刷新頻率的盲文識別系統(tǒng),以及LED顯示設備,展示了本征可拉伸晶體管的多功能性和實用性,為實現(xiàn)高度靈活、高性能的可拉伸電子設備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該成果以《High-speed and large-scale intrinsically stretchable integrated circuits》為題發(fā)表于《Nature》期刊[3]。
斯坦福大學Steven G. Louie老師團隊利用MicroWriter ML3的高精度加工與虛擬掩膜版功能,在 WSe?/WS?異質結上精準定義源漏電極,實現(xiàn)無需轉移步驟的頂柵晶體管制備,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fā)現(xiàn)層內電荷轉移激子(峰III),其電子-空穴空間分離約5nm,突破了傳統(tǒng)連續(xù)介質模型的預測。該成果以《Intralayer charge-transfer moiré excitons in van der Waals superlattices》為題發(fā)表于《Nature》期刊[4]。
斯坦福大學崔屹老師團隊依托MicroWriter ML3的高效加工等能力,實現(xiàn)鋰電池中孤立鋰(i-Li)遷移的實時觀測,揭示 i-Li 動態(tài)響應機制,修正了鋰電池失效模型的認知基礎,為延長鋰金屬電池壽命提供新方案。該成果以《Dynamic spatial progression of isolated lithium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s》為題發(fā)表于《Nature》期刊[5]。
【總結】
MicroWriter 以其緊湊設計,融合多種加工分辨率與多種光源選擇的強大配置,輔以直觀友好的人機交互,更以高效加工能力與靈活開放的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已然成為guojigongren的主流微納加工利器,持續(xù)為前沿科研等領域賦能!
參考文獻:
[1]. Ao, M., Zhou, X., Kong, X. et al. A RISC-V 32-bit microprocesso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Nature (2025).
[2]. Yang, J., Van Gasse, K., Lukin, D.M. et al. Titanium:sapphire-on-insulator integrated lasers and amplifiers. Nature 630, 853–859 (2024).
[3]. Zhong, D., Wu, C., Jiang, Y. et al. High-speed and large-scale intrinsically stretchable integrated circuits. Nature 627, 313–320 (2024).
[4]. Naik, M.H., Regan, E.C., Zhang, Z. et al. Intralayer charge-transfer moiré excitons in van der Waals superlattices. Nature 609, 52–57 (2022).
[5]. Liu, F., Xu, R., Wu, Y. et al. Dynamic spatial progression of isolated lithium during battery operations. Nature 600, 659–663 (2021).
相關產(chǎn)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wǎng)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wǎng))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wǎng)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