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閥的發展與人類生產生活及科技進步密切相關,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起源階段:遠古時期,人類為調節水流,用大石塊或樹干阻止水流動或改變流向,這是控制閥最原始的概念。古埃及和希臘文明發明了幾種原始閥門用于農作物灌溉。古羅馬人在水道上使用的銅制旋塞閥,被gong認為是控制閥的bi祖。
蒸汽機時代(18 世紀 60 年代 - 19 世紀末):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廣泛使用為標志,控制閥也隨之發展。18 世紀后期,詹姆斯?瓦特為調節蒸汽機速度,設計出動桿(自動)閥,這是現代控制閥技術和產品的開端。1880 年,威廉?費希爾為維持蒸汽驅動水泵的恒定排放壓力,發明了恒壓泵調節器,并創辦了費希爾控制公司。1882 年,威廉?梅森創立梅森調節器公司,先后申請了泵速調節器、蒸汽減壓閥、泵壓力調節器等zhuan利。19 世紀末,壓力自給式結構和液位調節器廣泛應用于大型電站的蒸汽鍋爐上。
電氣時代(19 世紀 60 年代后期 - 20 世紀 40 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氣為代表,電氣技術和石油天然氣產業需求推動了控制閥技術進步。19 世紀和 20 世紀之交,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興起,先導式調節器應運而生。1906 年,梅森調節閥公司設計出雙閥座閥門,解決了閥芯驅動力問題。20 世紀 20 年代,高溫高壓原油裂解技術興起,1930 年,基于壓力驅動執行機構的控制閥發展成為單座直通式控制閥。1936 年,泰勒儀表公司發明定位器,克服了大口徑閥門驅動力不足的問題。
信息技術時代(20 世紀四五十年代 - 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控制閥理論、技術、標準和設計流程等更加完善。1941 年前后,哈默爾 — 達爾公司研發了安全性更高的雙通道閥門系列。1943 - 1945 年,美國蒸汽協會組織將單座閥和雙座閥的結構長度標準化。1950 年,美國流體控制學會開始致力于流量系數 Cv 值計算的標準化,1958 年發布相關標準。20 世紀 60 年代,套筒閥問世,通過多級降壓設計減少氣蝕,逐漸取代傳統單、雙座閥。1970 年代末,國內開始設計套筒閥,開啟國產化進程。1980 年代,三偏心硬密封技術在蝶閥中應用,精小型調節閥推出。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控制裝置廣泛應用,智能控制閥誕生。21 世紀初,現場總線控制閥得到應用,智能定位器成為主流,部分閥門集成傳感器和邊緣計算模塊,支持遠程監控與預測性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