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 WB 實驗中抗體剝離和膜再生條件,可從緩沖液參數調整、操作細節把控、膜特性適配等多方面分步進行。我將結合上述文章中的產品原理與實驗操作,細化具體優化步驟:
預實驗準備
確定基礎條件:依據產品說明書,明確 WB 抗體剝離緩沖液(溫和型)和膜再生液的標準使用濃度、pH 值和操作時間,以此作為優化的起始條件。例如,已知剝離緩沖液常規 pH 在 8.0 - 9.0,膜再生液含 2% 甘油、0.5mM DTT,可先按此參數開展基礎實驗。
準備對照樣本:選取相同的轉印膜(如 PVDF 膜)和目標蛋白樣本,制備多組平行樣本。一組作為未經剝離和再生的原始對照,其余用于后續不同條件的測試,確保實驗結果具有可比性。
抗體剝離條件優化
pH 值梯度測試:將剝離緩沖液的 pH 值設置為 8.0、8.5、9.0 三個梯度,其他條件保持一致,對樣本膜進行抗體剝離處理。處理后通過 Western Blot 檢測膜上殘留抗體信號強度,選擇殘留信號且蛋白質條帶無明顯損傷的 pH 值作為優化條件。若發現 pH 8.5 時,抗體殘留少且蛋白質條帶清晰,可將 8.5 確定為較優 pH 值。
成分濃度調整:針對結合力強的抗體,以 0.1% 為梯度,增加 SDS 濃度(如從 0.3% 逐步提升至 0.5%、0.7%)進行剝離實驗;同時,保持 Tween - 20 濃度不變。通過對比不同濃度下的抗體剝離效果和蛋白質完整性(如觀察條帶是否拖尾、變淡),確定 SDS 的最佳濃度。若 0.5% SDS 時既能有效剝離抗體,又不損傷蛋白質,即可采用該濃度。
時間優化:固定上述優化后的 pH 值和成分濃度,設置 5 分鐘、10 分鐘、15 分鐘、20 分鐘四個剝離時間梯度。實驗后檢測膜上抗體殘留和蛋白質狀態,選擇抗體剝離且蛋白質未過度損傷的最短時間。例如,發現 12 分鐘時,后續實驗可采用此時間。
膜再生條件優化
復性劑濃度篩選:以甘油為例,設置 1%、2%、3% 三個濃度梯度,其他成分不變,對剝離后的膜進行再生處理。再生后進行 Western Blot,檢測膜上蛋白質與抗體的結合效率,選擇結合信號甘油濃度作為優化條件。若 2% 甘油時結合信號,后續實驗可采用該濃度。
抗氧化劑優化:對于 DTT,設置 0.3mM、0.5mM、0.7mM 三個濃度,開展膜再生實驗。通過檢測蛋白質的氧化程度(如利用氧化特異性抗體檢測)和抗原表位完整性,確定 DTT 的最佳濃度。若 0.5mM DTT 時蛋白質氧化程度低且抗原表位保留良好,即可確定該濃度。
再生時間確定:在優化后的復性劑和抗氧化劑濃度下,設置 10 分鐘、15 分鐘、20 分鐘、25 分鐘四個再生時間梯度。實驗后評估膜的抗原結合能力,選擇結合能力最短時間。如 18 分鐘時膜的抗原結合能力最佳,后續再生處理可采用此時間。
膜特性適配優化
膜類型對比:分別使用 NC 膜和 PVDF 膜,在相同的剝離和再生條件下進行實驗,對比不同膜類型的處理效果。若發現 NC 膜在某條件下出現破損,可針對性地降低剝離緩沖液濃度或縮短處理時間;若 PVDF 膜再生后結合效率低,可嘗試調整再生液成分,直至找到適合不同膜類型的優化條件。
孔徑差異調整:針對不同孔徑的膜(如 0.2μm 和 0.45μm),在剝離和再生過程中,適當調整緩沖液作用時間和強度。對于小孔徑膜,可減少緩沖液作用時間;對于大孔徑膜,可適當延長時間或增加濃度,通過實驗驗證效果,確定最佳處理條件。
驗證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