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咖啡豆的風味
用咖啡豆生產咖啡粉過程的性質會對最終產品的味道產生重大影響。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包括焙燒程度(烘烤時間越長,味道越濃),以及研磨材料的顆粒大小。
為在合理的時間內沖泡出所需的風味,必須對所研磨咖啡顆粒的大小進行控制。如果顆粒大小或太大,那么沖泡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研磨到更細的粒徑增加了總體顆粒表面積,導致任何風味成分的提取更快速。然而,這也使沖泡過程中提取苦味成分的可能性更大。而過細的磨粉也會更緊密地聚集在一起,在咖啡機中具有更大的防水性,導致在沖泡過程中需要更大的壓力推動水通過研磨的咖啡粉,這會再次影響咖啡最終的味道。
咖啡的粒徑分析
咖啡的顆粒大小傳統上使用基于篩分的方法來測量。雖然篩分提供了一種區分不同研磨粉末的方法,但它既費力又不能準確評估研磨過程中產生的細顆粒數量。正是由于這種技術缺乏解決細顆粒變化的能力,限制了其幫助控制最終產品質量的能力。
上述篩分法的局限性,使激光衍射技術得以被廣泛應用用于咖啡粉的粒度分析。激光衍射系統,如Mastersizer 3000,非常容易設置,其方法可以自動提供可靠的結果,而無需用戶干預。測量也非常迅速,幾秒鐘就能提供樣品完整的粒徑分布。因此,該技術非常適合咖啡生產和質量控制的要求。

圖1:不同種類咖啡的粒徑分布
通過粒徑表征不同咖啡類型
粒徑和口味之間的聯系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的預磨咖啡產品的粒徑分布來顯示。在圖1中,對過濾過的、平滑烘焙的和濃縮咖啡的粒徑分布進行了比較。
使用配備有Aero S干法分散裝置的Mastersizer 3000來表征每個樣品。Mastersizer系統的寬動態范圍不但使粒徑大的顆粒能夠被檢測(粒度上限高達3.5mm),粒徑非常小的細顆粒也同樣能被測量。結果表明,濃縮咖啡產品含有大量的細粉,這產生了其苦味口感。隨著咖啡顆粒的增大,咖啡的口感會變得更順滑。

監測咖啡研磨效果
圖2展示了使用電動研磨機研磨的咖啡的粒徑分布如何隨著研磨機間隙設置而變化。圖2中編號較小的設置代表較小的磨床間隙,而較大的設置則與較大的磨床間隙有關。所獲得的結果表明,Mastersizer 3000系統能夠在調整研磨機設置時跟蹤粒度的變化。粒徑隨著間隙尺寸的減小而減小,在最小設置下觀察到很大比例的細粒。這些粒徑小的微粒將產生一種快速沖制但產生苦味的咖啡,例如意式濃縮咖啡。而較大間隙尺寸生產的粗磨咖啡更適合用作過濾咖啡。

圖2:不同研磨設置下的下累積粒徑分布圖

圖3:不同咖啡顆粒大小的沖泡動力學。C是T時刻水相中溶質的濃度,而Ceq是達到平衡時的濃度。(改編自[1])
粒徑和口味之間的關系
顆粒大小、沖泡時間和口味發展之間的聯系也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Smith等人[1] 使用光譜技術監測可溶性咖啡化合物注入熱水中的變化如何根據咖啡顆粒的大小而變化。所得結果如圖3所示,證實減小顆粒粒徑可以顯著增加沖沏速度。但觀察到速度的增加與粒徑減小的關系不是線性的。這是因為咖啡的沖泡過程依賴于懸浮液中咖啡的表面積,而表面積本身則根據粒徑的平方而增加。
結
論
Conclusion
研磨咖啡的粒徑是決定沖泡產品最終特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參數。在研磨過程中需要小心,以確保所得粒徑與所制產品所需的味道特征相匹配。Mastersizer 3000激光衍射系統提供了一種監測咖啡粒徑的穩健方法,從而可以更好地控制研磨過程并提高產品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 A. J. Smith and D. L. Thomas, 'The Infusion of Coffee Solubles Into Water: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and Temperature', ExemplarChem 2003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