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AAS)是痕量元素分析的核心設備,其校準過程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精密度。科學的校準需圍繞標準物質溯源性、儀器狀態優化、干擾因素控制三大主線展開,具體實施如下:
一、標準溶液體系的構建
1. 基準物質選擇
采用一級標準物質(GBW)配制系列濃度梯度的標準溶液,優先選用與樣品基質匹配的高純試劑。例如測定血清中的銅時,應使用硝酸溶解的高純銅粉制備儲備液,并通過逐級稀釋獲得5個濃度點的標準系列。
2. 空白對照設計
空白溶液需包含除待測元素外的所有樣品處理試劑,用于扣除溶劑、酸度及共存離子的背景吸收。建議每批樣品同步測定不少于3次空白值,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扣除依據。
二、儀器參數協同優化
1. 特征譜線定位
通過元素燈發射光譜掃描,精確鎖定待測元素的靈敏吸收線。如測鐵元素時選擇248.3nm主靈敏線,若存在光譜干擾則切換至次靈敏線(如372.0nm)。狹縫寬度調整至0.2-0.5nm,平衡通帶寬度與分辨率。
2. 原子化條件適配
火焰法需優化燃助比(乙炔:空氣=1:4~1:6)、燃燒器高度及觀測高度;石墨爐法則需編程干燥-灰化-原子化-凈化各階段的溫度與時間。例如鉛元素測定時,灰化溫度設為500℃可有效去除有機物基質干擾。
三、標準曲線法定量建模
1. 動態范圍確認
標準溶液濃度梯度應覆蓋預期樣品含量區間,最低點接近方法檢出限(LOD),最高點避免吸光度過高導致的非線性偏離。典型做法是配置0、1、2、5、10 μg/mL的標準系列。
2. 線性回歸驗證
強制過原點的最小二乘法擬合標準曲線,要求相關系數r≥0.999。若出現系統偏差,需檢查霧化效率(提升量是否穩定)、火焰穩定性或是否存在電離干擾(加入消電離劑如銫鹽)。
四、質量控制與溯源
1. 標準物質驗證
定期使用國家標準物質(CRM)進行盲樣考核,回收率應控制在95%-105%之間。例如測定土壤標樣GSS-5中的鎘含量,實測值與證書值的相對誤差應<5%。
2. 日內日間精密度
對中等濃度標準溶液重復測定10次,計算相對標準偏差(RSD)。火焰法RSD應<3%,石墨爐法RSD應<5%。連續三日重復測定同一標準點,觀察漂移趨勢。
五、特殊干擾校正
1. 物理干擾補償
采用內標法(如加入銦或鈧作為內標物)校正溶液粘度、表面張力差異引起的進樣量波動。內標物信號與待測物信號的比值可消除基體效應。
2. 化學干擾抑制
針對難解離氧化物形成的負干擾(如硫酸鹽對鈣的抑制),可添加釋放劑(鑭鹽);正干擾(如磷酸根增強鈣吸收)則需加入保護劑(EDTA)。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