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 Accuracy 觀測結果、計算值或估計值與真值(或被認為是真值)之間的接近程度。 每一種物理量要用數值表示時,必須先要制定一種標準,并選定一種單位 (unit)。標準及單位的制定,是為了溝通人與人之間對于物理現象的認識。這種標準的制定,通常是根據人們對于所要測量的物理量的認識與了解,并且要考慮這標準是否容易復制,或測量的過程是否容易操作等實際問題。 由于各種物理量的標準的制定是人為的,因此需要經過一個社會或團體的*,才會逐漸為人們普遍采用。 以下來源于中國儀器超市的資訊:世界性的測量標準起源于歐洲工業革命之后;法國*首先在 1791 年決定用地球的大小來制定長度單位,定義一米為沿子午線由北極經巴黎至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于 1889 年并按此規格鑄造一白金米尺作為標準原器。正式的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簡稱 ISO ) 于 1960 年成立,目前在間推行的度量衡標準稱為標準單位 ( Systeme International d'Unit'es 簡稱公制單位,英文名稱為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它是在 1960 年度量衡大會 (General Conference of Weights Measures, 簡稱 CGPM ) 中決定采用并推行的。在這套單位制度中,將物理量的單位分為基本單位、輔助單位、導出單位等三種。而基本單位細分成七種,分別是:長度、質量、時間、電流、溫度、物量 (amount of substance)、亮度 標準制的基本單位 量 基 本 單 位 名 稱 符 號 長 度 米 (metre) m 質 量 千克 (kilogram) kg 時 間 秒 (second) s 電 流 安培 (Ampere) A 溫 度 開爾文 (Kelvin) K 物質的量 摩爾(mole) mol 亮 度 燭光 (candela) cd 地質學方面應用。 “精度”指野外地質現象能夠在圖上表示出來的詳細程度和準確度。詳細程度指對地質現象反映的詳細程度,比例尺愈大,反映的地質現象的尺寸界限愈小。建筑地段的各種地質界限點在圖上的誤差不得超過3mm其它地段不應超過5mm實際允許誤差為上值乘比例尺分母。 精密測量zui常用為尺寸,即長度單位,而長度方面在 1960 年采用氪原子 (Kr 86) 光波作為標準。在 1983 年的第 17 屆度量衡大會就將光速在真空中定義為一常數,即 299 , 792 , 458 公尺 / 秒,而 1 公尺就是光在 299 , 792 , 458 分之 1 秒內于真空中所走過的距離。長度單位可區分成公制與英制等兩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