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肉質量層層把關 證件追溯至國外養殖場
200噸凍羊肉披封靠岸 “跟其他的貨物不一樣,凡是肉類,上岸后必須從集裝箱里卸出來,放進備案冷庫里。”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食品處肉類食品科副科長劉學科告訴記者,這樣的備案冷庫在青島共有6處,進口肉類靠岸后*步就是向檢驗檢疫部門報檢。 報檢之后向海關部門報關,并且繳稅,然后將集裝箱運到備案冷庫前,進行第三步,現場查驗。11日下午的這200噸凍帶骨新西蘭綿羊肉大約1時靠岸,2時,幾輛貨車載著zui先到場的集裝箱抵達冷庫。“注意看,集裝箱的箱門上有個綠色的鎖扣,這個東西很關鍵,叫做"簽封"。”待車停穩,劉學科特地向記者介紹,簽封是一次性使用,在出口國裝箱后鎖上的,鎖住后無法解開,只能用鉗子破壞性地夾斷。簽封上有一排*的編號,開封前要核對簽封號碼是否與提報信息一致。 “簽封完好,編碼也對,說明這批肉在運輸過程中沒被打開過,不會有摻假走私的風險。要是簽封開了、沒了,一律不許進境,直接退運。”記者注意到,現場裝卸工人用大鐵鉗將簽封夾斷后,封簽的簽芯露出,是一根小拇指粗的鋼條,即使集裝箱在運輸、裝卸過程中發生碰擦也很難撞開簽封。 證可追溯至國外養殖場 剛打開簽封的集裝箱正式進入現場查驗環節,按照規定,每一批進口肉類的現場查驗必須有兩名檢驗檢疫人員同在。箱門打開,凍羊肉被分裝在較小的紙箱內,現場的兩名檢驗檢疫人員隨機抽檢了4箱,先看外包裝是否完好,確認外包裝無損后,查驗人員再對其名稱、產地、證件信息等核對,并拆開外包裝,對羊肉進行感官查驗,包括看顏色、聞味道等。“未發現疑問,入庫。”大約15分鐘,查驗人員得出了查驗結果,兩集裝箱凍羊肉開始卸入的冷庫區域。冷庫的溫度為零下18℃,每一批進口肉類產品要在庫里待大約7個工作日,“抽樣檢測、查驗檢測等全部檢驗合格后,出具一張《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肉就可以進境銷售、使用了。” 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醒市民,《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是進口肉類食品安全的可追溯線索,可以一直追溯到國外的屠宰場、養殖場。因此,市民在購買進口肉類產品時,一是向銷售商索取檢驗檢疫部門簽發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或復印件;二是應關注進口肉類產品外包裝上的標簽,看是否加了輸出國(地區)檢驗檢疫標識。如果不能提供上述證書信息或者包裝不符合要求,均不是正規進口的肉類產品。 進口肉類一律實行盲檢 進口肉類產品除了有5%以上的抽樣送檢比例外,口岸檢驗檢疫部門還將根據肉類產品國家標準、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預警通報及國內外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等,對進口肉類中農獸藥殘留、環境污染物、致病微生物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抽樣送實驗室檢測。這個實驗室,就是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的食品農產品(000061,股吧)中心實驗室。3月11日,記者跟隨檢驗檢疫人員進入實驗室,了解了進口肉類的實驗檢測方法。 “外界并不知道,我們實驗室對進口肉的所有檢測,全是"盲檢"。”中心副主任徐彪告訴記者,所謂的“盲檢”,就是樣品送到實驗室時,只寫名稱和檢測項,實驗人員既不知道受檢貨物的批次、國家,也不知道是哪個進出口公司的貨,“保證檢測結果的公正。” 進口肉類zui主要的檢測項目包括微生物、獸藥殘留、真偽鑒別和一般理化檢測。在獸殘檢測實驗室,張鴻偉博士介紹,檢測獸殘主要分3個步驟,先將樣品攪碎、均質,然后提取出來想要檢測的目標物質,加以凈化、濃縮,第三步是上儀器分析。2013年退運的一批進口豬肉就是該實驗室檢出含瘦肉精,立下大功的是一臺價值500多萬元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 該中心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實驗室,是國內*能檢出狐貍肉、貂肉、貉肉冒充牛羊肉的實驗室。“狐貍和貂的主要產品是皮毛,其肉十分廉價,有不法商人就用來冒充牛羊驢肉。”實驗室高宏偉博士稱,辨別肉類的真偽,原理跟“親子鑒定”差不多,先前期處理樣品,然后通過核酸自動提取儀提取其DNA,并用基因擴增儀把遺傳物質特征放大到儀器辨別,通過與基因數據庫進行對比,來判斷牛羊驢肉是不是用狐貍肉、貂肉冒充。